自汗是什么意思,外感自汗是什么意思

ntechnologytr778 2023-12-11 阅读:7 评论:0
自汗是指人体在没有明显的原因或刺激下出现的自发性多汗现象。它并非某种疾病,而是一种症状,但是也与身体状况有关。一般是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,内因有可能是体质、神经系统、内分泌等方面的影响。大家好,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外感自汗是什么意思的内容,让我...
自汗是指人体在没有明显的原因或刺激下出现的自发性多汗现象。它并非某种疾病,而是一种症状,但是也与身体状况有关。一般是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,内因有可能是体质、神经系统、内分泌等方面的影响。

大家好,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外感自汗是什么意思的内容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文章目录:

  1. 自汗是什么意思
  2. 什么是自汗自汗治疗方法

一、自汗是什么意思


自汗的解释

中医指白天不因 劳动 、厚衣或发热而汗自出的一种症状。多因肺气虚弱、卫阳不固所致。

词语分解

自的解释 自 ì 本人,己身:自己。自家。自身。自白。 自满 。 自诩 。自馁。自重(恘 )。 自尊 。自谦。 自觉 (?)。自疚。自学。 自圆其说 。 自惭 形秽。 自强不息 。 从,由:自从。自古以来。 当然 : 自然 。自不待言。自生自灭 汗的解释 汗 à 由身体的毛孔排泄出来的液体:汗水。汗流浃背。 出汗,使出汗: 汗颜 (因羞惭而出汗;泛指 惭愧 )。汗马 功劳 。汗牛充栋。 汗 á 〔可(?)汗〕见“可”。 部首 :氵。

自汗是指人体在没有明显的原因或刺激下出现的自发性多汗现象。它并非某种疾病,而是一种症状,但是也与身体状况有关。一般是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,内因有可能是体质、神经系统、内分泌等方面的影响,如体质虚弱、体温调节功能紊乱等;外因有可能是环境温度、情绪激动、过度用力等刺激导致的。

对于自汗,首先需要找到原因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。如果是由于某种疾病导致的自汗,治疗应以治疗原发疾病为主,如调节内分泌功能、改善身体状况等。此外,生活方式的调整也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,如避免太过激烈的运动、保持室内温度适宜、保持心情愉快等。

中成药中有一些药物可以用于缓解自汗症状,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如和颜坤泰胶囊,它是由熟地黄、黄连、白芍、黄芩、阿胶、茯苓六味中药组成,能滋阴清热、安神除烦,能够有效缓解卵巢功能衰退引起的盗汗症状。一般一个月为一个疗程,连续吃三个月效果更好。而且症状有改善后,仍可继续服用。

总之,自汗是一种症状,可能与多种原因有关,如果情况比较复杂,治疗应综合考虑个体情况和相关疾病,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。

二、什么是自汗自汗治疗方法

  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功能,医学上对于出汗分为自汗、盗汗、虚汗等。那么什么是自汗?下面是我整理的什么是自汗,欢迎阅读。

  什么是自汗

  自汗是指人体不因服用发汗药或剧烈活动、天气炎热、衣被过厚等因素而动辄自然汗出者。现代医学中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、风湿热等病证可见自汗,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形成是由于营卫不和、脾肺气虚、胃热炽盛等致卫气不固,津液外泄而出现自汗现象。临床常见症状为时时汗出,动则益甚,常伴面色白,肢体欠温,气短乏力,恶寒恶风等。

  自汗多见于身体虚弱、患有佝偻病的孩子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人都会出汗,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功能。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或汗液的量、色和气味发生改变,则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一种提示,应引起重视。

  小孩出汗多虽然不一定表示有病,但仍应注意到经常多汗对小孩是不利的。

  第一、由于多汗,小孩容易受凉,引起感冒。

  第二、出汗多,水份丢失就多,同时也丢失少量盐份,应汗液中含盐,长期失水失盐对人体不利。

  第三、经常出汗影响个人卫生。

  因此,家长平时要注意对多汗小孩的护理。

  1、勤擦、勤洗、勤换。要及时擦去小孩头上和身上的汗液,经常换洗小孩内衣内裤,注意个人卫生。

  2、不论白天还是夜晚,睡觉时都不要直接对着风吹,以免冷风袭入汗毛孔内而受凉。

  3、平时多饮水,补充水分和盐分。

  4、合理喂养,多吃蔬菜瓜果。小婴儿、生长发育较快的儿童要及时补钙。

  5、平时要注意一些其他症状,对于安静状态下经常出汗的小孩,应及时就医。

  除了自汗外,还有哪些出汗现象呢?其它常见出汗现象,下面一起来了解下。

  其它常见出汗现象

  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功能,但如果出汗的方式,汗液的量、色和气味发生改变,则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一种前兆,应引起重视。以下就是从传统中医学角度对一些常见出汗现象的解释:

  1、盗汗

  入睡则汗出,醒后则汗止。盗汗多因阴虚而致,阴虚则阳亢,阴不御阳,津随液为汗,故常伴有五心烦热、失眠、口咽干燥等症状。常见于肺结核浸润期患者。

  2、战汗

  即全身战栗后汗出,是热性病过程中正邪抗争的一种表现。如战汗后热退,脉静身凉,表示邪去正安,元气恢复,是一种好现象。若汗出后四肢厥冷、烦躁不安,表示正不胜邪,正气随着虚弱下去,则是危重症候。战汗多见于各种传染病的初、中期。

  3、绝汗

  指病情危重,正气衰弱、阳气欲脱时,汗淋漓不止,多伴有呼吸急促、四肢厥冷、脉象微弱,时有时无等危症,是阳气将绝之象,多见于心衰、虚脱的病人。

  4、头汗

  出汗仅限头部。多因上焦邪热,或中焦湿热郁蒸所致,多见于阳明热症和湿热症。若见于大病之后,或老年人气喘而头额汗出,则多为虚症。如重病末期突然额汗大出,是属虚阴上越,阴虚不能附阳,阴津随气而脱的危象。但小孩睡觉时也常常头部出汗,若无其他症状,则不属病象。

  5、偏汗

  俗称“半身汗”。它见于左侧或右侧,上半身或下半身。皆为风痰或风湿之邪阻滞经脉,或营卫不周,或气血不和所致。多见于风湿或偏瘫患者。若老人出偏汗可能为中风先兆。

  6、冷汗

  指畏寒、肢冷而出汗。汗前并不发热,口不渴,常伴有精神不振、面色苍白、大便稀溏、小便清长、脉迟沉、舌淡等寒症表现。多因平素阳虚、卫气不足所致,也可因受惊吓引起。

  此外,手心出汗往往是精神过于紧张;胸口出汗是思虑过度;经常稍一动就出汗者,不是过于肥胖就是体质过于虚弱;糖尿病人的汗微带芳香;肝硬化病人的汗带有一种特殊的肝腥味。

  出汗是人体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,但不正常的出汗就会影响身体健康了。在出汗多的时候,一定要引起重视,及时调理,以免耽误病情。

  虚证自汗

  (1)、气虚自汗

  临床表现为汗出,或恶风,动则加重,或劳累后加重,神疲乏力,少气懒言,面色少华,舌淡苔薄白,脉弱。是由卫气虚弱,不能固表,腠理开泄,营阴不守,津液外泄引起。多见于表虚之人或表虚之人微受风寒。

  (2)、阳虚自汗

  临床表现为自汗,汗出清冷,畏寒,或形寒恶风,乏力,易于感冒,多见于久病或吐泻后的患者。阳虚自汗既有乏力等气虚的表现,又有怕冷等阳虚的症状。张仲景《伤寒论》提出了阳虚漏汗的证治,“太阳病,发汗遂漏不止,其人恶风,小便难,四肢微急,难以曲伸者,桂枝主之”。阳虚漏汗亦属于阳虚自汗。

  (3)、亡阳自汗

  大汗出、气息微弱为气衰自汗,为气虚甚所致,进一步发展可见冷汗淋漓、面色苍白、四肢厥逆、脉微欲绝,多见于阳气暴脱、生命垂危的患者,由久病重病阳气过耗不能敛阴、卫外不固所致。治疗应采用回阳救逆固表法。

  (4)、气阴大伤之脱汗

  临床见汗出如油,气喘不休,体温骤降,四肢厥冷,但欲寐,两目无神,脉微细欲绝等症状。多见于外感温热病的后期,患者气阴大伤,气不摄津,卫阳不固,津液外泄而汗出。

  (5)、血虚自汗

  妇女产后,或大出血的患者,若见汗出,动则加重,恶风,气短,懒言,倦怠乏力,脉弱等临床表现,是因产伤血或大出血,气随血脱,卫阳不固,腠理不实而致自汗。

  (6)、气阴两虚自汗

  患者多久咳不愈,肺气耗散,肺阴亏损,脉虚数,每于咳甚则气喘自汗。

  (7)、气虚湿郁自汗

  无外邪入侵,素体气虚,湿邪不化,阻于中焦而见汗出,患者多腹胀、胸闷,食后腹胀加重。由气虚所致的湿郁所致,当用益气化湿法治疗。

  实证自汗

  (1)、营卫不和自汗

  临床症见头痛,发热,汗出,恶风,或半身出汗,或局部出汗,周身酸楚等。为风邪袭表,营卫不和,腠理开泄而汗出。

  (2)、风热自汗

  临床见身热,微恶风寒,无汗或额有小汗,咽红而干,干咳无痰等症状。多属温邪袭表,卫气郁阻,腠理开合失常,故无汗或少汗不畅。

  (3)、风湿自汗

  临床见汗出身重,恶风发热,身肿酸楚,小便不利,苔薄腻,脉浮缓等症状为风湿自汗。风为阳邪使腠理开泄而汗出,湿为阴邪滞着而阻碍气血运行,风湿相合侵袭人体,可致周身关节肿胀酸痛。若临床见自汗,恶风,声音重浊,身重体倦,口淡无味,腰酸腿软无力,无恶寒发热,大便溏薄,苔白腻,脉沉缓或沉濡等症状是伤湿自汗,是湿邪阻遏,阻于三焦,脾胃受湿所致。

  (4)、湿温自汗

  临床表现为阵阵热汗外出,出汗以头面为多,身热不扬,身体困重,口腻作渴,苔黄腻,脉濡数或滑数等。多由湿蒸热郁不解导致。湿热蕴郁,无处宣泄,故阵阵热汗外出,初期湿热在上焦,故出汗以头面为多。

  (5)、暑热暑湿自汗

  暑季见遍体汗出,身热,心烦口渴,头晕胀痛等症状,是因暑为阳邪其性开泄,最易致汗出而伤津耗气;暑多夹湿,湿浊中阻,暑热郁伏于内,热蒸湿动。热郁于内,暑热上蒸而遍体汗出。

  (6)、内热自汗

  临床见汗出而蒸蒸发热,面赤烘热;或高热,汗出,口渴,脉洪大等症状,为胃肠有热,里热蒸腾,迫津外泄。《伤寒论》的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均可见自汗出;阳明经证大汗出,阳明腑证手足戢然汗出。如《伤寒论》的182条“身热,汗自出,不恶寒,反恶热也”。若见汗出,面赤,心烦,口干,便秘,是由于内热熏蒸、阳盛阴虚、营阴不守、卫外不固,引起的阳盛阴虚自汗。若阵阵汗出,多见于头面、胸前或上身,汗出后自觉烦热,多因肝经郁热夹湿引起。若自汗出,心烦,失眠,为心经有火,内火熏蒸而致。

  (7)、瘀热自汗

  临床见汗出,局部发热,或午后或夜间发热,肌肤甲错,舌有瘀点或瘀斑等症状,是因瘀血内阻、郁而化热导致。

  (8)、瘀阻自汗

  临床症见自汗,头晕,胸闷,恶心,呕吐痰涎等症状,为痰阻自汗,是因痰浊内阻、阳气不通而致。

  自汗发病原因

  自汗之病多主虚,有气虚、阳虚之别、主要病机为阴阳失调,腠理不固,而致汗液外泄。素体虚弱,久病全虚之人,正气不足,稍事劳累多见自汗;咳喘日盛之人,肺气不足,气虚日久,肌表疏松,卫表不固,腠理开泄可致自汗。暑热伤阳,或湿热内郁,或表虚之人微受风邪,以致营卫不和,卫外失司,可致自汗。

  自汗疾病辨析

  根据病史、伴随症等进行诊断,如:

  ★怕热、食欲亢进、颈部肿块、眼突而多汗者,多为瘿气。

  ★病前1-4周有咽痛史,症见发热恶寒或持续低热,关节酸痛而多汗者,应考虑痹病等。

  ★饥饿时,或胃切除患者于餐后突然多汗,伴心悸、面色白者,多为饥厥。

  ★ 起病急骤,伴高热者,多属温热性外感病。温热病后期热退之后,因体虚未复,亦常有自汗表现。

  ★妇妇产后,自汗或盗汗不止,称为产后汗症。

  ★临床一般不会以自汗为主诉而就诊,其他疾病中有自汗主症时,应有原发病特点,对此应全面分析,并作相应的实验室检查,如抗“O”、血沉、粘蛋白、T3、T4、基础代谢率等,以助确立诊断。

   自汗 治疗方法

  肺卫不固证

  证候:汗出恶风,稍劳尤甚,易于感冒,神疲乏力,面色少华,舌淡,苔薄白,脉弱。

  治法:益气固表。

  用法:

  加减:汗出多者,加浮小麦、糯稻根、牡蛎;气虚甚者,加党参、黄精;舌红、脉细数,加麦冬、五味子。

  营卫不和证

  证候:汗出恶风,肢体酸痛,头痛,时寒时热,或半身、局部出汗,苔薄白,脉浮缓。

  治法:调和营卫。

  用法:

  加减:汗出多者,酌加牡蛎、龙骨。

  风湿犯表证

  证候:汗出,恶风发热,身重酸楚,小便不利,苔薄腻,脉浮缓。

  治法:祛湿解表。

  用法:

  加减:恶心欲呕,加藿香、佩兰、苏叶;身重体痛,加羌活、防风、白芷。

  暑伤津气证

  证候:发热,口渴引饮,神志躁扰不宁,身灼热,尿短黄,息粗气喘,面赤,舌红,苔黄,脉细数无力。

  治法:清暑益气生津。

  用法:

  加减:发热甚,加银花、生石膏;口渴甚,加生地、花粉;汗出过多,加五味子、煅牡蛎。

  湿热蕴蒸证

  证候:头部蒸蒸汗出,口腻作渴,身热不扬,身体困重,舌红,苔黄腻,脉濡数或滑数。

  治法:清热化湿。

  用法:

  加减:腹胀、便溏不爽,加苍术、大腹皮;身痛困重,加防己、大豆黄卷。

  阳脱证

  证候:面色苍白,四肢厥冷,冷汗淋漓,气息微弱,精神恍惚,舌淡,脉微或浮数无根。

  治法:回阳固脱。

  用法:

  加减:口渴舌燥,加麦冬、五味子。

  对精神紧张伴失眠等症者,可给镇静剂,如安定等。心率加快者,可给心得安等。

  单方及成药:

  ★麻黄根10g,牡蛎、浮小麦各20g,水煎服。

  ★黄芪、浮小麦各15g,大枣5枚,水煎服。

  ★天王补心丹,每次1丸,每日2次。

  体针疗法

  夹脊穴(颈3-5)、间使、三阴交为主穴,配阴郄、复溜、太冲、内关等穴,交替使用。

  常用止自汗中药:黄芪、牡蛎、浮小麦、麻黄根、五味子、五倍子等,可辨病、辩证基本上选用。

  食疗方法

  1.黑大豆15克,浮麦30克,乌梅3克,煎服。

  2.玉米芯60克,孩子参30克,煎服。

  3.金雀根60克,麦麦天30克(布包),野毛豆30克,煎汁去渣连服数天,适用于病后自汗。

  4.沙参兔肉汤:本汤养阴益气敛汗。沙参20克、玉竹20克、广陈皮4克、兔肉200克(微炙),煲汤。

  5.桑葚茶:本茶养阴止汗。桑葚子20克、五味子15克、糯稻根45克,煎水代茶。

  婴儿自汗中医食疗法

  1.黄芪生鱼汤:本汤健脾益气,收敛固液,用于气虚、表虚及阴虚。

  黄芪10~15克、茯苓10~15克、红萝卜60~100克、生鱼200克(微煎),煲汤。

  2.糯根乌豆汤:本汤固表养血,用于虚症自汗。

以上就是外感自汗是什么意思的问题介绍,希望对大家有用。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«    2024年3月    »
123
45678910
11121314151617
18192021222324
25262728293031
最近发布